top of page
vladimir-fedotov-nRGf3DGwXhA-unsplash.jp

我們看似知道,但我們所知的是事實嗎?

關於常見情緒病的迷思

太多的誤解,太少的明白,

往往令患者感到孤單無助,

讓我們重新認識情緒疾病,好嗎?

我們的迷思...


 

1. 「軟弱膽小的人才會患上情緒病?」

 

情緒病的成因有很多,其中一部分是源自環境因素,個人經歷和時間,因壓力事件誘發情緒病;另一部分源於遺傳和生理因素,例如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失衡(血清素、多巴胺等),引致腦部情緒管理有所改變,因此不能單以軟弱或抗壓力不足而概括。

 

2. 「精神科藥物有副作用和會產生依賴,因而不應服用?」

的確在服用精神科藥物的初期會產生一些副作用,而每種藥物的副作用都因人而異,輕微的例如口乾、嗜睡等,但大概只維持兩星期左右,若果副作用引致身體不適,可以與醫生商討更換其他種類的藥物。同時,有些副作用也可以舒緩,例如口乾可以多喝水或吃無糖口香糖,嗜睡則增加睡眠時間,避免操作機械,由此減低副作用對日常生活的影響。

大部分精神科藥物均不會成癮或產生依賴,只有小部分安眠藥或鎮靜劑有上述情況,一般情況下醫生會為患者慢慢調低藥物份量,以減少其不良反應,因此在服藥過程中不用太擔心,醫生在開藥的時候會衡量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,從而給予最合適的藥物組合。

3. 「不如去看心理醫生?」

 

其實並沒有心理醫生這個職業,而為情緒病人提供專業協助的有以下幾類:

精神科醫生

精神科醫生,顧名思義屬於專科醫生,主要負責診斷症狀和處方藥物,在診症的時候可能會提供簡單的輔導,但主要以藥物改變腦部化學傳遞物質的平衡,和舒緩因病症引起的身體不適。

臨床心理學家

臨床心理學家並不會處方藥物,而是以心理治療為主,透過傾談和了解患者的性格,壓力來源等,制定適合的心理治療計劃,例如常見的心理治療模型為認知行為治療、家庭治療,從心理層面學習舒緩情緒、認識自己、改變思考模式,以致從情緒病中復原。

4. 「只要看開一點,少一點執著,不就可以復原嗎?」

 

情緒病,好比一場精神上的感冒,很多情緒的湧現並不是單靠看開一點就可以得到解決,就如你感冒的時候,不會叫身體打敗病菌就可以不藥而癒。與其認為看開一點,少一點執著就能復原,倒不如嘗試給身體足夠休息,尋找專業人士的支援等方法,可以更有效舒緩情緒症狀。

 

5. 「有壓力就有情緒病?」

每人隨著人生閱歷和週遭環境或多或少會有壓力,有情緒徵狀也不代表得了情緒病,最終診斷也是靠精神科醫生判斷。整體而言,情緒徵狀的時長,造成的困擾,對生活的影響,可以用作分辨壓力和情緒病的參考。若果情緒症狀持續一個月以上,令自己感到困擾,影響到家庭、工作、社交等日常生活,就可以考慮尋求專業協助。

 

6. 「聽說服藥一年就會復原? 」

每人從情緒病中復原的步伐都不同,有些人可能服藥一年就復原,也有些人要更長的時間。曾經看過一個情緒病人的讀白:「世界太多復原的童話故事。」

但不論如何,與其以不服藥或不用再接受治療作為標準,復原更多的是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同行,喜怒哀樂乃人之常情,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困擾並存,學會在情緒病的縫隙中生存。

bottom of page